大佬发言

6位银行资管大佬座谈:18万亿银行理财与资本市场
2015/8/5  网络转载

“在中国经济7%的增长过程当中,想长期实现超过7%的收益是不现实的。特别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过去所积累的财富都要转为对金融资产的投资需求,因此,社会融资成本结构性下行是必然的。大家需要比较理性的看投资回报。”


原标题:2015资产管理年会圆桌论坛 资管八剑客论道牛市下半场


截至2015年上半年,国内银行理财规模18.4万亿,信托资产管理规模14.4万亿,保险业总资产规模突破11万亿,在国内资管行业中分列前三位。从规模角度来看,三者具有足够的代表意义,他们如何看待下半年的投资机遇和挑战?


在8月1日的“2015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银行、信托、保险机构代表对资本市场机会、国际化布局等话题给出自己的关键词。


在去年资产管理年会上,资管精英已成功预言牛市的开始,而今年,他们参与了股市的盛宴,也见证了股市的风险。对于未来,其中多位人士看好下半年资本市场机会,资本市场发展离不开银行理财资金,也在寻找与专业机构合作路径,更深层次参与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国际化业务则与资本市场一样是机会点,但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要先看懂,循序渐进。


未来如何参与资本市场?

浦发银行金融市场业务总监谢伟:今年资管行业最大的热点是资本市场,请用两个关键词形容,从去年年底以来,资本市场给各自业务领域带来机遇和挑战是什么?未来如何参与资本市场?

 

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杨治宇:战略+市场风险

 

不简单把资本市场当做战术性投资交易机会,而是作为战略性的业务布局和投资管理方向。

银行比较擅长对接实体经济、服务企业,银行资管在资本市场发展中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多角度参与,可涉及领域包括股权融资、并购重组、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等。

 

为什么这样做?

第一,资本市场未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成长前景,从股票市场占GDP的比重来看,如果把国内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加起来,直接融资的余额大概占整个金融资产的40%多一点,只有美国市场占比的一半,也比传统的银行业占比相对较高的日本和德国低。

第二,在做大类资产配置时,抓住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投资回报。

第三,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对接企业需求角度出发,资本市场的作用仍然不小。

 

农业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彭向东:积极参与+继续看好

银行理财资金绝对不可能放弃配置资本市场。我觉得未来比例会进一步提升,所以我认为银行理财未来会更多的和第三方机构合作,共同参与中国资本的发展。

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资本市场的发展尽管有一些波折,但是银行理财资金还是把握了市场发展的机会。包括给券商两融提供配资,参与股票定向增发等,获得了很好的回报。

虽然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正在显现,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很多,但我们继续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空间。

银行理财参与资本市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间接通过第三方或者在资本市场投资管理方面有专长的机构,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展开更高层次的合作,都是可以分享中国未来资本市场发展及成长的一些好处。

华润银行副行长刘小腊:资产配置再平衡

个人认为银行资管资金不宜太多进入资本市场,要和一些专业机构一起参与。
这次资本市场波动,银行资管即使获益,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教训。要总结教训,然后研究银行资管的资金,应该参与多少、以什么形式参与、要和谁来合作进入资本市场。
经过这次波动,资管资金入市规模还可能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的发展也离不开银行资管资金,但银行资管资金的性质和私募、公募基金不同,怎么样把风险和收益较好的平衡起来,需要我们再思考。

 

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多元化投资、资产负债表改善+微观结构

以往金融机构更关注企业或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即负债端和权益端。现在产业升级背景下,可能把关注度转移到左方,即资产端,一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帮助企业或地方政府盘活资产;二是通过并购、产业基金等方式帮助企业引入高能资产以替换低效资产。只有资产方更有质量,右方的债务融资的信用风险才能降低,股权回报率才能提高。

另外,中国资本市场宏观结构需要微观基础加以改善。资本市场不仅要强调企业中长期资金和资本引入,也要强调给投资人一个机会分享企业成长的空间,而A股上市公司分红率很低,只能通过交易获利。

因此,A股市场需要上市公司质量改善,也需要投资者的行为变化,提高机构投资者占比,也要克服机构行为散户化,A股市场需要中长期投资者。但中长期投资必定会降低流动性,因此我觉得中国资本市场需要更高层次的FOF模式,或许保险及银行理财,都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配置于资本市场。通过组合投资选择优质子基金,可以是并购基金或PE基金,通过他们的力量,改善中国上市公司的质量。

 

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顾卫平:跨境投资+风险收益匹配

目前银行理财对接资本市场主要还是类固定收益投资,这也是符合银行理财客户追求低风险稳定收益的要求。

资本市场的发展符合国内社会融资结构、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变化趋势。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结构逐步从实物资产为主向金融资产为主转变,但是权益类资产的占比仍然过低,目前国内居民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占比仅2.3%,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20%到30%。

这次股市剧烈波动对各参与主体造成重大冲击。我们要思考如何匹配风险和收益,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参与方式上应该有所差别。如果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强,且可以长投资,银行资管可以通过找市场上最优秀的管理者,为客户进行组合投资管理。但我国股市一直是牛短熊长,影响了长期投资的吸引力,我们呼唤具有长期成长价值的企业和健康稳定的市场。

 

华宝信托总经理王波:杠杆+制度建设

六月以后的股灾,直接表象是杠杆拉爆导致,但实质在于过高的杠杆比例和经验不足、实力不匹配的劣后投资者引发了极端平仓行为。实际上持牌金融机构的结构化证券投资业务,平仓过程中风险可控,优先级投资者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这里核心原因有两点:一是持牌金融机构杠杆比例基本控制在1:2以内,二是持牌金融机构对劣后投资者的信用实力有严格的信用评级和审查过程。

我们也对场外配资和非持牌的P2P机构做了调查和统计,基本上场外配资中95%发生强行平仓,这就是持牌金融机构和非持牌金融机构对于金融的理解和风险控制的区别。相信今后的资本市场机会还很多,但过程当中需要做好制度建设。现在股市在危机状态下推出了紧急措施,很多市场参与者认为是一种倒退,但这是在非常环境背景下必要的措施。当然这种措施不能长期持续,危机结束后要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恢复投资者信心。

 

人保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家春:挑战来自于货币政策

我仅代表个人观点认为,有三个机遇,一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投资机遇,比如医疗行业,这是全球性趋势;二是科技革命,也称为第四次科技革命,机会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生命科学;三是中国的利率长期来看, 2020年前后应该能看到零利率的概念,零利率对资本市场的估值和长期债券的价值有提升效应。

挑战则来自于央行的货币政策。如果货币政策能有两个转变,可能对经济和资本市场起到正面作用。一是明确提出,由现在的稳健转向宽松,通过非常规宽松把信用体系当中约四十万亿债务剔除。二是清晰地提出零利率概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当社会每年的利息负担明显高于利息收益的话,利息就没有来源。2015年中国的宏观债务相当于GDP的250%以上,中国现在一年的利息负担等于名义GDP的12%,GDP实际增长只有6%到7%,中间差从哪里来,这是央行在货币政策上需要直面问题。

 

国际化布局之考:做之前先看懂
谢伟:各位嘉宾对国际化发展趋势有何看法?所在机构在国际化布局方向上有什么考量?

 

王家春:国际化布局中,保险资产配置在国际化布局上看重两点,汇率风险问题和追求租金回报。

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框架下,未来最好的公司大部分不在中国,这些资产比国内资产更有价值,如果走向海外,应该投这些公司。

另外一个是权益资产,我主张投美国股市,因为美国股市没有汇率风险,美元的汇率相对安全。不动产方面,美国较为繁荣的城市,比较容易实现6%以上的租金,购买高租金的不动产,固定收益非常可观。

 

王波:我的关键词一个是目标,一个是QFII。

信托公司在境外投资方面,华宝信托QDII业务规模超过20亿美金,差不多140亿人民币,在整个信托行业中超过四分之一强。在展业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走出去的目标非常多元化。但无论机构还是个人,也存在目标不很清晰的情况。我觉得在投资之前,投资人需要考虑清楚目的是为了保值、增值或是配置,否则在不清楚海外产品、市场和复杂法律构架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受骗和亏损。

国际化既包括投出去也包括把资金引进来,从另一方面看国内的几家大行在国外都有分支机构,海外高净值华人客户和外籍客户对于配置中国资产的欲望都很强烈,但是由于国内银行没有QFII资格,只好把资源和收益让给外资行,非常可惜,在此呼吁监管对银行和信托放开QFII资格。
顾卫平:我的关键词是离岸跨境,跨境投资、跨境理财、两头在外。从趋势上看,离岸跨境业务是资管的一个机会。

跨境投资要站在全球化的角度进行资产配置,全球经济有密切的联系,周期性有所分化,要根据周期性调整配置资产。

跨境理财方面,目前国内资金投资境外的PPP项目估算统计三万多亿。中国也要成为一个投资的大国,国家在采取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措施,如亚投行、一带一路,和国家战略相吻合。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将把这些资金引入中国投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

另外就是两个在外——外部的资金和外部的资产,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还可以与一些国际投行建立更紧密的合作。

 

张旭阳: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做自己看得懂的。

刘小腊:对国际化投资要积极参与,同时也要循序渐进。人民币汇率多年升值以后,很多高净值客户有需求,通过国际化配置分散风险。但银行理财做海外投资配置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比如前几年的QDII项目,几乎没有一家给客户赚钱,教训惨痛。所以我觉得无论是专业机构还是个体,进行海外配置资产是时候了,但一定要循序渐进,包括资产投向和投资规模。

 

彭向东:我的关键词是长期战略、走出去。

对于大型资产管理机构来讲,国际化经营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现在银行在海外投资总体占比还非常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长期来看,到零利率时,可能必须要有较大份额资产投资海外。

关于走出去,要做看得懂的。在不同的市场我们自以为懂了,实际可能是雾里看花。市场变化太快,第一步是需要在市场前沿有分支机构。第二步是建立专业团队。

 

杨治宇:中国高净值人群的海外资产配置,可能成为未来趋势。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高净值人群在海外配置资产比例不到5%,发挥空间巨大。在这个趋势之下,银行资管要做看得懂的、有优势的东西。

银行资管的优势在几个方面,首先,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全球化布局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国有大行基本实现了全球布局,下一步就是为客户实现全球资产配置和全球服务。

第二,国内银行对国内市场足够了解,海外的机构对投资中国市场也很感兴趣,全球配置时可以首先把境外机构引入中国市场。

第三,在做海外资产业务时,可以根据金融向外开放的路径往前跟进,包括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等,银行根据这条线拓展资业务,通过在当地的分支机构对当地市场了解之后依次推进往前走。从比较了解的香港市场和亚洲市场做起来,再推进到欧洲及其他市场,循序渐进。

下半年投资机会:偏谨慎 多人建议增配固收

 

谢伟:从投资的管理者角度出发,下半年有哪些投资机会?

杨治宇:投资者对未来的投资回报要有合理预期。现在资本市场寻找企稳的过程中,无风险利率是在逐步下行,信用风险开始暴露。适当控制风险,不能过于激进盲目投资,对于投资机构,现在已经在做大量资本市场配置,包括参与国内资本市场和海外市场,建议要在能够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去参与,给客户提供相对稳健的回报,回报稳健是银行理财多年来能够取得较好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

 

彭向东:均衡配置,也比较中性。上半年对资本市场比较看好,投资者配置在资本市场的比例大,建议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下半年选择均衡配置,资产配置当中,建议至少一半配置在固定收益类,包括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利率长期看是下行的,配置债券基金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资本市场可以配置基金的形式为主,资本市场振荡会加剧个股分化,个人选股风险较大,借助于专业的基金公司来投资,分享不同板块个股收益。

 

刘小腊:我的观点很明确,就是增加固定收益类的投资。可能长期搞银行的资管比较保守,偏谨慎。个人投资是固定收益类多。

也可以这个时候做一些结构化投资,现在银行研发了很多产品,介于固定收益和权益类之间的,譬如新三板、并购基金、海外股票回归A股等融资项目,可以是固定利率,也可以是前端较低固定利率,后端有超额收益分享!

 

张旭阳:给投资者的建议是理性,不被忽悠。做金融就会有风险。在中国经济7%的增长过程当中,想长期实现超过7%的收益是不现实的。特别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过去所积累的财富都要转为对金融资产的投资需求,因此,社会融资成本结构性下行是必然的。大家需要比较理性的看投资回报。

对于资管机构,要从根本上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产品,随着共享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否可以将金融机构或资管机构做配置的理念,与产业布局放在一起,发现一些可以带来真正价值的基础资产。这里包括一级市场、一级半市场投资、天使投资等。

 

顾卫平:六个字,不确定与确定,即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当中组合管理资产,追求确定的收益。一个是相对审慎,另外也高改变牛市思维中短平快的收益追求,可以用PE的理念做长期投资,包括新三板等。

 

王波:关键词是保值。在下半年的市场环境中,不应过多追求增值,建议可选择量化对冲类产品。另外也可选择配置部分固定收益产品,以及优先级并搭配部分后端劣后收益分成的产品。

 

王家春:谈到股市首先要明确信念,化解估值泡沫需要时间和空间。两个建议,一是等待底部,目前就是一个底部,底部是慢慢走出来的。二是配置比较优秀的对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