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2015银行理财回顾与总结
2015/12/29  Bank资管

2015年,银行理财规模从15万亿增加到20多万亿,在银行业净利润增速纷纷逼近0%、不良攀升、离职潮等舆论背景下,显示出了蓬勃生机。“带头大哥”工行理财余额达到2.5万亿,“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理财余额飙升至1.8万亿以上,多家银行理财余额突破万亿……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各家银行资产管理部门的员工快速增长。当然,银行资管人的流动也在加大,两家股份行资管部老总跳槽了,去券商基金的也不少。但总体而言,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员都在持续扩张中,也依然是最受求职者热捧的部门。

2016年,毫无疑问,银行理财仍将高速增长,人员也将增长。

人增加了,对机制和体制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2015年,对银行理财来说,最重要的事情——理财子公司化。2016年,最大的看点依然在此。

历经十年发展,银行理财迅速崛起,从二级部到一级部门,从事业部制改革到最终子公司制。第一,因为传统的银行风控文化并不完全适合于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是通过分散投资、组合管理来管理风险,而不是层层审批、逐级汇报来决定投资与管理风险。第二,因为银行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更是非常不适合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没有办法“大锅饭”,而是应向基金券上看齐。第三,银行理财不应该是冲存款的工具,更不是资产出表的工具,银行理财是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信托关系,一切都应该服务于投资者。

子公司化,是银行理财的必然趋势!让我们一起在2016年见证它的诞生!


一、银行理财子公司制:回归资管本源

2015年,对银行理财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当属银行理财子公司制。

1月,《21世纪经济报道》首次独家报道,监管高层在内部会议上表示,银行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有望探索子公司制改革,条件成熟的银行可对信用卡、理财、私人银行等业务板块进行子公司改革试点,实现法人独立经营。

3月27日晚间,中国光大银行第一家发布公告,内容为:“十五、《关于设立理财业务独立法人机构的议案》表决情况:有效表决票 18 票,同意 18 票,反对 0 票,弃权 0 票。董事会同意本公司全资设立理财业务子公司,该事项需报请监管机构审批。”这意味着,中国光大银行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动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此前公告还只是称正研究设立子公司。而包括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在内的股份制银行,亦有设立理财子公司的想法。

历经十年发展,银行理财逐步由金融市场部或投资银行部或零售银行部等的二级处室,发展壮大为银行一级部门,在这一步的探索中工行和光大银行走在前列。随着2013年以来,一系列银行理财监管政策出台,包括8号文定义非标、银行资管计划试点引导理财净值化、理财产品登记系统上线等,以及非常重要的理财事业部制改革。然而,在国内多年的事业部制改革或者利润中心改革探索中,并没有多少成功的案例。

要实现理财业务与表内业务的真正隔离、要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要让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本源,唯一的路径就只有——子公司制。交行第一家宣布事业部制改革,光大银行第一家宣布理财子公司化,正是因为银行理财人的不懈努力与探索,才有了银行理财20万亿规模的今天以及更加发展壮大的明天! 


二、银行理财获得私募基金牌照:混业经营趋势

2012年开始的混业经营大潮,仍在继续推进中。

2015年11月,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信息显示,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北京银行、江苏常熟农商行等通过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其中,部分银行的基金主要类别为股权投资基金,部分为证券投资基金。部分是银行主体备案,部分则是银行的资产管理部。一时间,各界资管人士欢欣鼓舞,跃跃欲试。

然后,12月,17家商业银行收到监管层通过相关渠道传递的通知,获批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将被撤销。其实,在获得私募牌照之处,外界就有担忧,资产管理部并非法人主体,如何能成为备案主体?商业银行法也规定了银行不得做pe业务,而且,作为直接监管的银监会并未对外表态,故而获得牌照的银行并未大肆宣传,也迟迟未见发行产品。

然而,银行理财布局资本市场是大势所趋。资产管理,分散化投资、组合管理,如果管理人自认为有能力,投资者认可,双方约定合法合规,为何不能在所有市场上进行分散化投资?一个普通的人,几百元钱就可以进入资本市场上买卖股票,为何拥有十年管理经验的银行理财却不能进入?投资方向,应该由投资者和管理人约定!


三、从疯狂打新/配资,到股灾后的资产配置荒:考验优质资产获取能力的时候来了

2015年上半年,随着资本市场的红火,银行理财纷纷参与到打新、配资中来,风险相对较低、动辄10%以上的年化收益,银行理财规模也快速上涨。

但是随后的股灾,监管层暂停IPO、大力清理配资,打新、配资资金纷纷撤回,加之央行年内多次降息降准,银行理财面临资产配资荒的尴尬。犹记2013年6月的“钱荒”,银行理财动辄7%以上的年化收益率,仅仅两年之后,却变成了资产配置荒。下半年以来,各家银行纷纷控制理财规模增长,理财收益率也持续下滑。


四、银行理财季末效应不再:收益本就应该由投资资产的收益来决定

多年来,银行理财一直充当着冲存款时点规模的“利器”。一度一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在月末和季末爆发,后被监管叫停。而后主要通过集中在月末到期或成立来冲存款,因为到期至把收益给投资者、发行至正式起息,正好跨越末月,算作存款。2014年9月,监管层提出存款偏离度指标考核,明令禁止通过银行理财冲存款,然后在存贷比时点考核之下,如何能禁止得了?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使得银行放贷谨慎,资产配置荒降低了银行理财规模扩张冲动等多方面原因,银行理财冲时点有所缓和。

与之伴随而来的,银行理财季末效应不再。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12月19日~ 25日发售的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34%,较上周下降0.03个百分点。今年年底,银行理财产品没有出现往年的年末现象,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在最近几周只是出现了企稳迹象,并没有大幅反弹,小幅震荡格局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虽然部分银行在节日期间推出了特供理财产品,但数量比较有限,对整个理财市场的影响也比较有限。


五、迟迟未能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理念是正确的方向

2014年12月,银监会向部分银行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过去十年来的监管文件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了非常多的好想法,小编都想举起双手双脚赞同了。只可惜,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未能在年内出台。 


六、银行理财委托外部投资爆发式增长:理财分类持牌、分类监管趋势

今年以来,农商行和城商行委托外部投资规模大增,预计明后年规模还将集中爆发,特别是在资产配置荒背景下。与此同时,从2015年开始,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也开始接受其他银行的资金委托投资。 中小银行委托外部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自身投资管理能力、it系统等配套的欠缺,以及银行风控更加严格,而基金券商等受托机构在杠杆比例、投资范围等方面更加灵活,对资本市场相关投资品种也更加熟悉,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在这其中,不少受托机构私下承诺兜底刚性兑付等做法,已存在不规范之处。

在委托外部投资中,中小银行主要在销售端,负责资金的募集,而券商、基金等受托机构负责具体的投资运作。让人想起了银行理财“分类持牌、分类监管”。

2014年5月,监管层曾讨论经营理财业务的银行将被分为ABC三类,持牌经营,分类监管。部分风控能力弱的银行,将与理财业务发行“绝缘”,只能参与代销。据当时公开媒体的报道, 三类持牌标准的主要区别在投资方向上。其中,C类银行只能代销,不能发行管理理财产品;B类只能投资高等级信用债等风险等级相对较小的标准化资产,不能投资“非标”(非标准化债权资产);A类投资范围最广,也只有A类能投资“非标”,投资比例依然要满足“8号文”要求。但是,这一举措必然引来中小银行的反对,最终并未有任何政策出台。

但是趋势是明朗的。监管高层曾多次在内部会议上指出,“对不同银行也要进行分类管理,不是所有银行都能做理财……风险控制能力弱的银行原则上不能做理财业务。”而且, 按国际经验,对资产管理机构也是分类持牌、分类监管,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综合牌照;第二种牌照允许开发简单理财产品;第三类只做代销,不能自主开发产品。


七、第一本银行理财专著《银行理财十年蝶变》出版

银行理财历经十年发展,很少能有书籍对过去十年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而《银行理财十年蝶变》正是这样一本书。该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过去十年间银行发展的主要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脉络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