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对银行理财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和发展建议
2015/11/18  《银行理财十年蝶变》

一、刚性兑付问题

银行理财要成为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必须破除刚性兑付问题。刚性兑付的实质是银行在为理财提供信用背书,理财实质上成为银行的负债,应该并入表内。目前,刚性兑付的理财在表外核算,不计提资本,虚增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隐蔽的放大了银行系统风险。破除刚性兑付需要监管机构推动,从制度建设上入手,没有哪一家银行愿意第一个打破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存在如下驱动因素:

1、产品发行普遍采取最高预期收益率宣传。预期收益型不符合资产管理的实质,因为预期收益型的最高收益率与理财投资运作结果无关,而是反映发行时点的市场资金成本,更像是银行发行的主动负债证券,因此最高预期收益是刚性兑付的源泉。理财产品要作为真正的资产管理产品,应该将投资收益扣除事先约定的管理费后的剩余归投资者所有。监管机构应该严格禁止最高预期收益宣传,改革理财产品的管理费制度,制定合理的理财产品收益分配机制,要求公布每个产品的收益核算结果,接受外部审计。这些措施完全现实可操作,基金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被监管的。

2、理财运作实际上仍旧是资金池模式。虽然很多银行理财已单独建账、独立核算,资金运用一一对应,看起来已不再是资金池模式。但是,单独建账、独立核算都是表面功夫,实际上银行通过理财产品间的交易使得所有产品共享所有投资收益、共同分担投资风险,这所有的产品合在一起其实还是一个资金池。通过产品间的交易,达不到预期收益的产品可以从其他产品得到收益输送,存在兑付困难的产品可以将资产卖给其他产品或新发产品获取兑付资金,因此资金池运作、产品间交易是刚性兑付的保障。要破除资金池,光靠单独建账、独立核算还不够,还需规定同一管理人管理的产品之间禁止交易,并辅以审计检查。

3、信息披露无章可循。目前监管机构对理财信息披露的要求非常粗陋,也没有什么检查和惩戒措施。比如,这么多银行理财投资的那么多项目,其中必然有出风险的,但是没见哪家银行理财主动对投资者进行披露,这说明理财的信息披露还很落后。因此信息披露缺位是刚性兑付的掩护。监管机构应该将监管重点放在信息披露上,建立定期报告(定期披露财务报告和投资明细等信息)和重大事件临时报告(列举需及时披露的重大事项种类)制度,要求信息披露要及时、完整,制定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的详细指引,制定统一的模板,同时还要积极对银行理财的信息披露进行检查监管,对不符合要求的银行理财果断予以处罚。

如果能从以上三方面入手,刚性兑付可解,理财业务能够得到真正规范,从而为理财的发展腾飞打下坚实基础。不然,戴着刚性兑付的枷锁,理财永远难以发展壮大,同时还给银行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监管层应该乐见刚性兑付被打破,而不是一味去维护刚性兑付潜规则。有投资必然就有风险,终有一日刚性兑付必将难以为继,到那时候也就是整个银行业都杠不住的时候,只会带来更大的系统性的风险。只有打破刚性兑付潜规则,银行真正回归到管理人角色,投资者承担投资风险,风险分散社会化,理财才能得到良性发展,银行才能摆脱巨大的系统性风险阴影。证监会就从来不用去操心基金是否发生亏损,基民对投资基金会发生损失已经习以为常,基金亏损也没有引发什么不稳定事件,所以不应该把理财出现风险事件看得那么可怕,实实在在的损失是最好的风险教育,来个几次就见怪不怪了,投资者就会认为投资发生损失是正常事件。

银行理财实质上是一种公募证券,正在进行的《证券法》修订即有将银行理财纳入的呼声。银行理财的最终发展方向是与基金的监管要求趋同,银行理财的关键不是投资品是否标准,而是产品本身是否透明。

在目前的情况下,迫切希望部分领先的银行能率先探索理财产品的规范透明运作,包括充分、及时的信息披露,建立明确的信息披露制度,引入外部审计,每个产品独立运作、互不交易,期限匹配,没有借新还旧、资金拆借,投资者的收益与产品投资收益联动等。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卸下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包袱,化解兜底负担,从而可以使银行理财轻装上阵,进行大发展,不然银行理财规模越大,对银行的风险越大。

当然,如果整个行业不改变,仅仅是某一家或某几家银行主动变革,则可能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媒体,通过媒体的宣传形成社会共识、引导监管层的监管思路,倒逼其他银行向产品透明的方向对理财进行规范,此时作为先行者,成为理财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掌握理财发展的主动权。

二、非标妖魔化现象

自从8号文出台,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社会上形成一股将非标妖魔化的潮流,什么不好的事情都往非标上靠。事实上,这对非标着实不公平,非标与贷款有着一样的形态,发挥着与贷款一样的作用,切实支持了企业的融资需求,没人去非议贷款。对于实体经济以及社会总融资来说,项目投资规模远大于标准化投资品,地位更重要,对经济建设作用更大。因为无论经济如何发展,经济结构总是一个金字塔形,能发行债券的都是位于塔上部的少数优质企业,对于处于塔下部的大多数普通企业,项目投资是它们最合适的融资方式,而它们恰恰是经济大厦的基础,因此项目投资对经济发展很重要,也是社会总融资的主力军。非标项目投资是理财支持实体经济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从支持实体经济出发,监管层应该鼓励项目投资。

各种对非标的指责无非就是信息不透明,那就要求对非标项目进行信息披露即可,没必要将其妖魔化、一棍子打死。各种所谓的标准化工具,以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为典型,风险还是同样的融资企业债权信用风险,流动性完全没有,对理财投资者来说得不到相关信息披露,与直接对该企业进行投资的非标有什么区别呢?债券也差不多,债券的基础资产也是企业非标债权,只不过是流动性稍微好点,况且还有许多债券流动性很差,与此同时很多银行理财投资债券都是持有至到期,那与投资非标又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非标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如果去规范它、去运用它。

可以跟监管机构建议,对于与理财产品期限匹配的、已建立充分信息披露的非标项目投资,不纳入35%比例限制的范围,因为期限匹配、信息披露这两项措施已将非标与标准化投资品相比存在的不足对冲了。这种情况下的理财项目投资是真正的直接融资,银行不兜底,不增加银行的风险,不存在绕规模变相放贷问题,相当于是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因此35%的限制就显得没有必要。虽然银行理财可以有办法规避该限制,但是如果取消该限制后,理财直接投资到企业,没有任何中间环节,从融资端到投资端的中间成本最小化,从而可以使理财投资者的收益和融资企业的利益在银行理财管理费既定的情况下最大化,比理财投资债券(从债券再到企业)的链条更短,迎合国务院要求去通道、缩短融资链条的要求。取消该限制,可以使银行理财扩大企业债权投资规模,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增强收益的稳定性,从而提高银行理财在泛资管领域的竞争力。

三、流动性问题

流动性问题是理财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流动性的根本原因是理财投资的流动性错配(期限错配),银行理财需要不停地借新还旧。因此,建设理财产品二级市场是解决流动性问题的最佳选择。银行理财发行长期产品可以获取长期限的资金去匹配长期投资,不再背负流动性压力,投资者通过二级市场交易获得流动性支持。这样可以解决银行理财的最大系统风险,银行理财也不再需要借新还旧,可以摘下旁氏骗局的帽子。此外,活跃的二级市场平台可以给银行带来持续的、稳定的、无风险的交易费收入。

通过开放式净值型产品的运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应付流动性压力,但这就需要理财主要投资于流动性好的债券等证券产品以方便及时变现应付赎回,从而就跟开放式债券基金差不多。但开放式产品运作有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极大地限制了银行理财投资项目的能力,开放式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过多投资项目,否则资产无法及时变现以应对赎回。而项目投资是银行理财相对于其他资管业务的比较优势,项目投资有利于银行理财获取更稳定、更高收益水平的固定收益。

二是,与开放式债券基金差不多,但是银行理财对债券的投资管理能力与基金相比还有差距,因此开放式产品的运作在基金面前没有竞争优势,此外,各大银行都有自己的基金公司,都去搞开放式产品债券运作涉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三是,开放式产品始终面临可能遭受巨额赎回的流动性危机,特别是在闹钱荒的时候,有些产品的赎回比例超过50%。

开放式净值型产品背后代表的是以债券投资为主,封闭式期次型产品代表的是以项目投资为主。如果银行理财以债券投资为主,就需要配置强大的债券投研能力和操盘能力,从而才能出好的投资业绩,就需要付出高昂的人力成本,况且对于大多数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很难去突破既有的薪酬制度去聘请市场化的债券投研人才。然而以项目投资为主,银行理财就可以充分利用银行既有的资源,利用已有的信审和风控体系,仅需配备常规业务人员,批量复制成熟的投资模式,迅速做大做强投资规模。另外,总的来看项目收益要比债券收益更高、更稳定,有利于提高理财的投资收益。

因此,银行理财以项目投资为主比以债券投资为主更有优势,更能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同时还能以更低的人力成本取得更高的投资收益。因此,建设理财二级市场,运作长期限的封闭式期次型产品主要投资于项目资产,有利于发挥银行的优势、充分利用银行的客户资源,不需再背负任何流动性压力,也有利于与基金形成差异化竞争。开放式净值型产品的运作不应该是银行理财的主要发展方向。

项目收益高于债券收益也具有理论依据,对于同样资质、同样信用等级的企业,其综合融资成本相同,项目投资可以直接获取等同于综合融资成本的收益,而债券只能获取综合融资成本扣除承销费等中介机构费用后的收益。从市场容量看,债券鉴于其对规范性的要求,将总是少数优质企业的融资工具,因此项目市场容量将永远大于债券市场,因此理财以项目投资为主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综上,与公开市场证券投资相比,企业债权投资有以下几点优势 :

一、收益更高更稳定,国有大行的项目收益率平均比债券收益率高近1%,中小银行的项目收益率只会更高,并且债券估值受市场影响很大,进而影响理财的估值,而项目按成本估值,不受市场影响,使相应的理财收益较稳定,有利于理财的发展壮大;

二、 公开市场证券投资需要较高的投研能力,配置相关的人才需要较高的成本,而企业债权投资主要利用银行现有的业务体系,运作成本较低;

三、企业债权投资能够充分利用银行现有的企业客户资源,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以维护客户关系,与银行的传统业务协同效应高,使银行整体利益最大化,公开市场证券投资在这方面没有什么相关性;四、公开市场证券投资受市场容量限制,相应的理财发展空间有限,而企业债权资源丰富,相应的理财发展空间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