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微众银行计划融资10亿美元 估值或达50亿美元
2015/11/26  华尔街见闻

微众银行正在寻求一笔10亿美元的融资。

知情人士向《华尔街日报》透露,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正寻求新一轮融资,以扩大其金融服务业务,计划融资规模约10亿美元,微众银行在本轮融资中的估值可能达到50亿美元。目前,中国大型科技公司竞相进军金融服务市场。腾讯持有微众银行30%的股权。而阿里巴巴通过MYbank与微众银行展开竞争。

知情人士称,融资将用于扩大微众银行的小额贷款和投资产品服务。美银美林正在与微众银行共同制定这项融资计划。

网络银行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新战略。不过,监管部门目前正在限制这类网络银行的服务范围。

微众银行去年年底获批开业,今年1月18日开始试营业,为民营银行试点的第一家。对于前海微众银行,市场一度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倒逼传统银行创新。但成立不足一年,高管团队已接连离开两人。在行长曹彤9月宣布辞职后,短短两个月里,微众银行副行长郑新林已提出辞职,这不免引发市场对网络银行前景的顾虑。

财新分析,当网络银行横空出世之际,理想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形式实现开户,左手吸收海量低成本负债,右手通过销售资管产品实现资产出表,由此打造一个轻资产、海量客户的银行。但当远程开户落空后,网络银行不免落入尴尬困境。

从网络银行诞生之初,开户问题就成为关键。如果远程开户不能破冰,网络银行将成为“空中楼阁”。而在长达一年多的征求意见后,央行仍将现场开户作为网络银行独立开户的先决条件,远程开户只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同时,央行将不再针对远程开户单独制定制度。

由于监管的限制,传统银行服务与手机用户连接起来的中间人角色。

这些互联网银行平台希望利用互联网公司的大量数据来筛查借款人信誉,并接触小企业主。中国国有银行一直不愿向抵押品有限的借款方发放小额贷款。

微众银行利用华夏银行和东亚银行等传统银行的资金来发放小额贷款。

 

相关阅读:


 内外掣肘微众银行急寻新出路 传首轮融资即将开闸

自去年底开业,在近一年的运营时间里,微众银行经历了多个产品上线、高管离职,业务拓展曲折前行。近日,外媒报道称,微众银行在酝酿约10亿美元的融资,目前正与外部投资者商谈,融资资金可能将投入到扩大小额贷款和理财产品服务方面。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微众银行面临多重可持续发展压力,外部是远程开户遥遥无期,内部是资本金快速消耗,依托大股东腾讯集团的社交平台资源,但与财付通差异化竞争尚待考验。与此同时,在消费金融领域,微众银行亟须寻求场景化对接,以此撬动市场扩张的机会。

业务推进加速资本消耗

5月推出“微粒贷”;8月APP银行客户端面世,同时与基金、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活期+”、“定期+”、股票基金三类理财产品。据悉,微众银行已获得的业务资质包括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基金代销等。按照微众银行前行长曹彤的说法,微众目前业务进展是在一个正常的范围,第一年要做的三件事就是系统搭建、产品构架和监管合规,均达到了预期。

实际上,微众银行已经进行过两轮框架调整:在第一轮调整中,对消费金融事业部和信用卡事业部进行了整合;第二轮调整则是今年9月底的调整,确定了三大前台业务线,即财富管理、平台金融和消费金融。

8月,微众银行推出“活期+”(货币基金理财产品),其前期收益率达5.27%,远高于市场同类产品收益率。不过,从9月11日起,该产品收益率日趋下降。知情人士曾透露,微众银行可能在前期给予了部分收益补贴,不过这种补贴并不可持续。

目前,微众银行在定期理财产品端提供了更多产品,囊括了集合资产管理、养老金保障管理、保险理财等。

在消费信贷产品方面,截至今年9月,微众银行“微粒贷”已发放30多亿元,贷款余额有20多亿元。根据公开数据,微众银行的注册资本金为30亿元。在“微粒贷”业务中,微众银行以自身的资本金提供的贷款不超过20%,其余都是通过合作银行向用户提供。目前,该行同业资金拆借方有华夏、东亚、平安银行(12.46-0.04-0.32%)等。

业务的快速推进也意味着资本金加速消耗。据外媒消息,微众银行正在筹划第一轮融资,美银美林正在与微众银行共同制定这项融资计划,如果微众银行此轮从外部融资10亿美元,那么腾讯则需要出资3亿美元才可维持其30%的持股比例。

资金持续性面临考验,与传统银行合作或存风险

中欧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微博]指出,“微众银行资金可持续性不强,因此业务无法做大,资产端来源大部分都是同业拆借。在不能实现远程开户的情况下,微众银行所开账户都是弱实名制账户,不能吸收存款。”

中金公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监管机构仍然坚持柜台开户为主、远程开户为辅的指导原则,刷脸认证技术用于远程开户仍不成熟,短期内难以获得突破。

银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按照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30亿元注册资本金本身能支持的贷款规模实则非常小,短期内,互联网模式银行借同业合作获得资金是一个重要途径,但长期来看,成本偏高不可取。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分析称,“即便是同业拆借也要看银行的态度和市场情况,在流动性不紧张的情况下,提供资金没问题,但如果流动性紧张,就很难说了。”另外,由于同业拆借期限较短,客户贷款期限较长,容易出现错配。

除资金持续性的考验外,与传统商业银行合作存在掣肘,也让市场为弱实名账户的前景增添了一份担忧。

今年9月6日,招商银行(18.15-0.05-0.27%)暂时关闭了微众银行通过深圳人民银行[微博]金融结算中心的验证身份系统接口,这导致持有招行借记卡的用户无法在微众银行上开户,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分析称,“微众银行是在给腾讯社交平台生态做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它的意义在于增加用户对社交平台的黏性,做的是生态,这能够提高其估值。至于微众银行上的产品是自己做还是别人做,并不重要。但不可回避的是,与传统银行合作也有可能存在不确定性风险,这取决于微众银行的业务设计和谈判能力。”

高管离职不断,平安系占主导地位

从微众银行的组织架构上看,来源于银行和互联网的员工大概各占40%,加起来占总体员工的80%左右;中层及以下员工,尤其是产品开发和营销人员大部分来自互联网,其中来自腾讯的员工接近50%。

继曹彤离职后,日前,微众银行副行长郑新林也提出离职,同时还有分管平台金融的黄埔,以及两个一级部门负责人,小微企业事业部副总经理蒋宁、同业事业部副总经理游健聪辞去了职务。

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曾以“活跃与创新的精神”来评价郑新林,寄期望其“可以做些不一样的事情”,推动微粒贷产品的后劲储备。然而,郑新林的离职让市场人士猜测微众银行业务铺开艰难。“无论是同业,还是财富管理市场,都面临很大挑战,作为高管肯定会考虑自身在该平台上能力发挥的空间有多大。”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坦言。

在组建团队过程中,顾敏认为,需要不断在重视产品本身规则的“金融派”和重视客户体验的“互联网派”二者间寻求平衡,创造“微众价值”。

目前,微众银行高管团队为董事长顾敏、行长李南青、监事长梁瑶兰、副行长黄黎明、董秘及首席战略官陈峭等,平安系基因着实占据了主导地位。

发展之路待解

实际上,对于微众银行而言,应该如何借力腾讯生态,解决实体经济中的长尾客户金融服务“痛点”,找到自身的可持续价值,恐才是生存之道。

近日,微众银行的微粒贷和一汽丰田宣布将金融理财与汽车消费在互联网平台进行跨界整合,购车贷款额度最高可达20万元,在15分钟之内到账,这也是微粒贷的首次线下合作。

在微众银行消费金融事业部互联网应用部副总经理刘照看来,买车、装修、旅游这三件事可能是消费信贷最大的三个入口。“未来希望能做到受托支付的程度,可能明年会去尝试。比如,用户付定金时,可以由微粒贷直接付给经销商,或者根据具体价格可临时调额。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明确款项用途。”刘照说。

有分析人士指出,微众银行定位为低端个人客户,居传统零售银行分层服务体系的底端,关键还是建立简单化、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且还需要打通腾讯旗下实体消费的途径,想方设法将金融服务嫁接到这些场景中,为其提供金融服务解决方案,通过各种O2O等渠道,统一支付手段,从支付入口来解决客户问题,输出自身的金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