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银行资管的下一个风口:混业经营
2015/12/19  Bank资管专栏

一、金融混业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1933年,经济大萧条促使美国国会出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要求金融业按照分业经营模式发展以避免危机连锁反应,二战后,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创新不断促进金融融合发展,1999年,美国国会出台的《金融服务现代法》,也标志着全面放开对金融混业经营的限制。66年,一个甲子有余的历史轮回,这不仅反映了经济金融的深刻变化,也证明了混业经营的魅力所在。


我国从计划经济人民银行一统天下到八九十年的逐步发展商业银行、券商、保险、基金等金融业态,进入新世纪才慢慢有一些金融混业的趋势,然后08年金融危机我国的金融混业发展似乎有些暂停。


随着经济发展需求,四万亿等宽松财政政策的出台, GDP考核机制和隐性利益驱使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相应的地产、基建资金需求激增,但融资渠道有限,融资渠道仍以银行贷款为主,发改委主审的企业债发行条件模糊,发债时间成本大,限制了企业直接融资,巨大的资金需求和融资渠道的受限也导致我国融资成本居高不小。但市场是聪明的,地产、基建等投资需求的扩张推动了信托业的快速发展,实行注册制的交易商协会推出的中票、短融、PPN等也有力地缓解了企业的融资需求,还有资管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P2P公司等机构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需求。


不过影子银行的兴起和地方政府财政软约束使得我国债务高企,大量资本淤积在传统行业,不断积累风险,同时也阻碍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随后政府出台的43号对地方政府财政的硬约束和地方债务置换的权宜之策有效地降低了地方政府债务的融资成本和使得传统行业债务去杠杆化。


近几年的经济运行使得高层意识到与其让大量债务风险堆积在影子银行等体外不可控的领域,不如让金融创新、混业金融在是阳光下运行,将风险交给市场识别,解决投融资矛盾,化解系统性风险。克强总理提出要盘活存量、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银监会以备案制大力发展ABS,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的高企,对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也在探讨,交易商协会对发债主体条件的放宽,证监会加紧推出新股发行注册制,这些都是沿着一条思路发展,就是政府建设投融资的体制机制,让市场识别资产风险,让市场进行资产定价,解决投融资需求,通过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将资金匹配给相应的投资标的,助推供给侧改革。所以说金融混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让资产在阳光下运行,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是银行,近年来的利率市场化倒逼银行开始思考改革转型。利率市场化、存款理财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增加银行的负债成本,同时也不断分流银行储蓄存款,这些都迫使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多角度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贷款的持续恶化、不良率不断上升,直接导致了银行利润缩水、经营压力增大。传统的存贷差缩小、不良率的上升使得银行不得不另需出路。以后的银行重点应该在个人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稳定银行传统客户群体,通过金融创新,增强投资能力,盘活现有信贷资产、扩充资本,提高投资业务收入。这里绕不开的发展路径就是金融混业经营,未来金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就是金融全牌照和协同发展能力,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实现业务发展突破监管限制,增强金融机构整体资产管理能力。


二、资管业务是金融混业经营的集中体现

资管管理业务是衔接投资者和融资者的桥梁,是未来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金融混业经营的集中体现,是考验一家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不论是银行、券商、基金、保险公司等,未来金融机构的主战场应该在资产管理业务。这里的资产管理业务不单是指纯粹的资产管理,不仅需要给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大视野的资产配置能力,更需要投资研究、投行业务、技术开发、产品开发、营销服务等多方面的潜在能力支撑。外在的资管规模扩张、资管能力提升是内在综合能力的体现。


发展资管业务就是不断否定自己、突破自己的过程。从整个市场发展看,不可能一家金融机构涵盖所有资源和能力,每家机构优势也有所不同,并且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关注点、监管尺度也不一样,这给金融机构合作共赢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未来资管业务的发展方向是各家金融机构不断合作共赢,优势互补,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发展的深度、广度与其合纵连横、协同作战能力息息相关。凯文凯利预测未来将是大数据时代,一个人、一家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快速学习能力和共享思维,有效整合金融资源是资管业务快速发展的支撑。增强资管业务的捷径是向国内外一流资产管理公司学习,将其运作思路快速吸收消化,实现资管业务的快速发展。


三、资管需要进化,产品设计、资产配置需优势互补

资管业务已经度过了“资管1.0”时代,银行做一些简单的产品设计,基金、券商简单地将其产品、投资能力输入给银行,并没有做到相互融合发展,这种简单的合作模式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


产品创新日星月异,资产大类配置花样百出,但不论如何创新,市场的力量决定着创新的方向是解决中国投融资需求矛盾,实现资产定价均衡化。资产管理最突出的两端是产品端和资产端,如何扩张其资产负债规模,增强资产管控能力是我们一线人员最需要思考的问题。“资管2.0”时代需要更创新的产品设计和系统开发支持,金融机构之间更紧密的融合。从组织架构上,应以成立资管子公司为长远目标,配备相应的人员进行产品创新和系统开发,搭建平台,建立银行与基金、券商的定期沟通机制,不断增强协同发展能力。


资管的实质是为客户提供一整套金融解决方案,包括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以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为例,其传统业务是银行理财产品。但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突出的两个问题,一是销售起点为5万元,不能满足中低端客户需求,相较于基金、互联网产品有明显的劣势。沿着混业经营、合众连横的发展思路,银行可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引进保险计划、资管计划、贵金属等相关产品,弥补中低端客户的市场空白,拓展资管业务的广度。


另一个问题是理财产品流动性差,可以针对不同产品属性进行不同设计。对于批量产品,可以通过质押贷款的方式给予客户流动性,设计质押贷款流程可以参考蚂蚁金服贷款的思路,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是高信用等级抵押物,只需对客户进行身份识别、理财质押冻结、签订放贷合同,就可以发放贷款,客户通过网上银行、柜面等渠道“一键式”获得贷款,减少不必要的门槛和流程,促进业务的发展,这种模式可以实现通过表内业务给予表外业务流动性支持,通过表外业务带动表内业务发展,形成表内表外业务正反馈驱动。也可以设计一款客户在固定投资周期给予T+1提前赎回的产品,但客户只能获得活期存款利息,以限制客户的随意赎回,这样既可以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也可以使得理财资金流动性不出现大幅波动。同时针对发行量有限的产品,可以建立二级交易市场,客户在二级交易市场流转交易。


发展银行资管业务也可以从表内、表外联动发展的角度拓展业务,现在银行不良贷款高企,如何让不良资产出表也是各家银行亟需解决的问题,银行可以代销保险计划等产品,同时产品对接资产为带回购的行内不良贷款,保险计划没有销售起点限制,更有产品竞争力,拓宽产品丰富度,这样可以低成本的方式解决银行不良贷款,又可以满足客户投资需求,增强银行资管业务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相较于银行理财对接行内不良贷款,实现资产运作体外循环,完全规避了存在的监管障碍。 

       

银行不仅可以开发自己投资运作的天天理财产品,也可以代销类货币基金的宝类产品,各类现金流管理工具各有千秋,天天理财产品销售起点为5万元,但投资范围限制相对宽松,银行不仅可以在行内销售天天理财产品,也可以将其推介给其他银行进行代销,不断增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类货币基金的宝类产品销售起点为1000元,可以有效弥补中低端客户的流动性投资需求。同时可以将现金流管理工具与表内个人金融业务相融合发展。传统的个人金融业务包括代缴水电费、信用卡、三方存管、个人贷款,通过技术开发,可以让客户资金超过一定金额自动进行理财投资,同时客户信用卡还款、个人贷款还款、代缴水电费还款时,可以自动将理财资金赎回还款,这些都可以通过系统开发实现,这样就有效地将传统个人业务这些孤立的岛屿通过现金流管理工具连接起来,进行更多的情景融合,为个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增强客户粘性,同时也实现银行业务协同发展。


由于银行投资能力相对薄弱,可以在市场上精选优秀的资产管理人,按照MOM基金管理模式根据不同资产管理人的特点进行大类资产配置,如短期限理财产品资金相应选择善于高流动资产投资的管理人管理,长期的、稳定的理财产品资金选择善于长期资产配置的管理人管理,同时整体上合理安排理财产品的发售,摆布资金头寸,有效管控流动性风险。


同样地,券商投资能力强,但缺乏产品创新和销售渠道,其面对的客户大多是银行,那么就应该从银行业务发展角度做更多的产品创新,联合多家机构为银行提供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例如怎样为银行理财提供完整的金融解决方案,怎样化解银行的不良贷款、怎样为银行的资产证券化提供服务等。针对券商投资对接银行理财,券商更应该对银行理财有深刻的理解。很多中小农商行并不知道如何开展理财、没能对监管政策进行精准把握,不知道如何和当地银监进行沟通,对理财资金投资运作认识不够清晰。券商在营销客户时,更应该知道如何对客户进行业务辅导,包括初期的理财业务管理流程、筹建方案的设计,建立有效的内部风控管理体系,辅导客户如何与当地银监进行理财业务沟通,如何进行中债系统、人行系统、三表等信息报送、合理的产品设计方案以有效应对流动性风险、未来业务合作模式的探讨等。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专业的业务辅导是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制胜法宝。同时,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优势各异,但发展方向永远不会变,就是优势互补,资源整合。


   综上所述,资管业务“下一个风口”就是金融混业经营,作为资产管理人员,我们要做的就是拥抱“混业经营”,站在风口上去思考未来业务发展方向和进行业务创新。